第三百二十八章 庆历六年新的规划_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笔趣阁 >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 第三百二十八章 庆历六年新的规划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三百二十八章 庆历六年新的规划

  赵骏沉吟片刻,然后想了想道:“统计部并没有统计去年国内的钢铁产量,这是我的疏忽,以后必须要加上这一条,如此才能衡量一个国家的钢铁水平。”

  “去年虽然放开了政策,全国各地兴办钢铁厂和水泥厂,但从寻找资源到挑选地方,还要修路和修河,现在全国大部分地方的钢铁厂和水泥厂可能还处于建设阶段,并没有正式投入生产。

  晏殊说道:“所以咱们现在的钢铁厂产量还是主要依靠武安钢铁以及原有的其它冶炼厂,要统计这个数据应该不难,我待会去跟吴育说说,让他派人去查一查。”

  “嗯。”

  赵骏说道:“这些钢铁厂今年就应该走上正轨,今年政制院的重心应该调整一下,开始大炼钢时代,我要在五年之内,让大宋钢铁产量达到世界钢铁产量的90%以上,让大宋正式步入工业革命的第一阶段。”

  “啊?”

  众人傻眼。

  宋绶哑然道:“这可能吗?岂不是说大宋一年产钢铁要达到以前的百倍以上?”

  “怎么不可能?”

  赵骏笑道:“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1850年,钢铁产量为250万吨每年,占世界钢铁产量的一半。当时世界的生产力已经提高不少,但全世界的年产量也不过五百万吨。在如今这个时期,世界年产量怕是十万吨都没有。”

  这并非夸大其词,而是事实。

  后世网上有人说宋朝元丰年间钢铁产量就已经达到了15万吨。但这其实是宋粉捏造的虚假消息,实际按《宋史》记载,应该在年产约一万多吨的样子。

  要知道根据后世考古学者李京华先生的研究,整个西汉时期的总钢铁产量也才四万多吨。

  直到东汉出现炒钢法,接着唐朝出现灌钢法,一年的产量也才达到三千多吨,大宋就算有黑科技,也不至于夸张到年产十五万的程度。

  所以按照《宋史》记载,大宋年产一万多吨才是正常的现象。

  而当时的大宋已经是全球经济、科技、文化、生产力最高的国家。连大宋年产量都才一万多吨钢铁,全世界其它国家加起来钢铁产量能有个五万吨都是个未知数。

  因此一旦全国各地钢铁厂兴办起来,只需要让钢铁产量达到每年百万吨,就能够实现目标。

  即便每年百万吨跟后世我们年产10亿吨比起来不过是个零头,可在大宋这个时期,五年内做到全球第一,总揽超过90%的钢铁产量,还真就不是在胡说八道。

  “唔”

  众人互相对视,这才明白什么叫工业社会。

  一旦工业化开始,那么以前的任何数据跟工业时代比起来,那都是无数倍的差距。

  “工业化时代之后,先是钢铁产量提升,接着就是钢铁应用于各行各业,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

  赵骏说道:“铁路、工厂、船厂这些都是蒸汽机和钢铁产业的大头,归根到底,工业发展离不开衣食住行这四样,所以明年的首要任务是把钢铁产量提上来,同时推进全国招商引资,开办各类工厂的事项。”

  “嗯。”

  大家纷纷拿纸笔记录下来。

  几轮庆历新政改革之后,国家的弊端也慢慢在除掉。

  虽然还有一些患处,但已经好了许多。

  现在的主要发展重心,确实应该放在工业革命的生产上了。

  “京西南路那边的钢铁厂从前年就已经在建设,去年年底正式投产,他们的意思是希望朝廷再拨些款下去,他们想自建铁路。”

  李迪说道。

  “地方官府有主观能动性是好事,这事我会派人去视察一下,如果没什么问题就批了。”

  “好的。”

  “说起来既然进入工业化之后,我们又该成立新的部门了。”

  赵骏沉吟片刻,然后说道:“今年开始组建工业部和铁道部吧,以后这样的事情就由工业部和铁道部对接,不然地方上什么事情都要等政制院批示的话,那效率也太慢了点。”

  以后像这样的事情肯定会越来越多。

  政制院就这么点人手,主攻方向肯定也是国家发展战略,不能地方上申请汇报还要他们批示,还是应该有直属部门管辖。

  “那筹备这两个部门的建设让老夫来吧,老夫年纪虽然大了些,但也想为国家发挥点余热。”

  吕夷简一点都不想放过抓权的机会。

  赵骏瞥了眼就说道:“王相也是国家栋梁之才,这事就交由吕相和王相一同协办。”

  他可不想让吕夷简多掺沙子。

  由于吕夷简以前就管人事,大宋五十多个部门里,他的门生故吏可不少。虽然基本上等吕老登挂了,人走茶凉这权力就少了大半。

  可吕夷简的次子吕公弼已经是河北路转运使,三子吕公著也已经是知制诰,升迁速度很快。

  老吕头这哪是发挥余热,显然是想给儿子铺路。

  “嗯。”

  老吕头只是应了一声,也没有反对。

  现在这形势,能拿点权就算不错了,毕竟他的身体越来越差,谁也不知道还能活多久。

  “那今天的会就先这样,接下来让各部筹划一下今年他们自己的发展计划交由政制院批示,收入是越来越高了,但还是有很多固定支出,钱还是要花在刀刃上才行。”

  赵骏站起来散会。

  别看去年财政收入一亿,但教育部建学校,推广教学体系。工部修河渠、修道路,还有地方上兴修水利和道路建设,都要朝廷大撒币。

  再加上官员俸禄、军队支出,每年固定支出还是要个五六千万贯,剩下的一半,就能用于其它投入建设了。

  不过就算是这样也挺不错了,至少比以前大宋六分之五的财政投入到军费里强,剩下的六分之一由官员俸禄和其它冗费支出占用,国家完全就没有建设资金,彻底歇菜。

  当下政制院就在新的一年做出指示,要各部门上交自己本部门今年规划,比如教育部今年要招多少老师建多少学校,工部要修多少河渠、开辟多少道路等等。

  规划交上来没有什么问题之后,政制院才会让财政部批款作为经费。

  如此种种。

  庆历六年,大宋就又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

  请收藏本站:https://www.ncjsf.com。笔趣阁手机版:https://m.ncjsf.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